在苟老爷和临高的众生登场后的这两天,未来临高政权的圣城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着。
从博铺到百仞滩的道路已经全部修好,除了少量平整和修形使用人力之外,全线采用机械化施工。基建组对如何组织施工也越来越轻车熟路,到穿越后整整一周,全长10公里的博铺到百仞滩简易公路比执委会要求晚一天全线贯通――从百仞滩到博铺虽然都是一马平川,实际上还是略有坡度的,公路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略呈曲线形。
公路沿线的设防工事继续保留着,未来它们会被扩展加固成小型的要塞,作为护路的基石。至于百仞滩本身,它将成为穿越众在这个时空的第一个城市,执委会对这个基地的基建组已经给这个新的城市取了一个简单又贴切的名字百仞城。
此时,1:1000的规划地图就摆在众人的面前。对这个所谓“传承着21世纪的文明火种的基地”该如何规划,从基建组本身到执委会的各专业口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总的归纳下来,就是决定按照70年代末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思路进行设计,当时有一种专门的规划设计图是针对“公社驻地”这一级别的村镇的,这种村镇即考虑到了行政、教育、小工业企业,也考虑到了农业生产性建筑,是一种城乡结合,工农副兼顾的新型农村居民模式。
百仞城的规划是整个城市沿文澜河两岸展开,其中主城区和水电区设置文澜河东岸,重工业区在西岸。
水电区将建造电站、水处理厂,未来还将设置一个小型的内河码头和仓库。
主城距离河岸边的水电区大约100米。这一地块的地下水位要低一些,土壤承载力也很好,整个地面自南向北有大约4的坡度,凭借自然坡度就可以有效的排泄雨水。
在主城区最南面是供水站,因为处在这一区域的制高点的关系,自来水无需加压,使用简单的水塔就可以实现对全城供水。
主城区根据用途不同,规划出若干个区域:
行政区,在主城区的中间地段,沿着南北向主干道依次安排各个政府机构,
文教卫区,在行政区的东面,计划将有学校、医院、图书馆、简易的体育场和俱乐部。
居住区,位于主城区的东北区域,占地面积最大――简易房宿舍不需要占用这么大的面积,但是考虑将来800多人都要组织自己的家庭,而且家庭规模可能会很大,所以先把房基地留足。
工业品仓储区,存储包括所有从21世纪时空运来的物资、设备、机器,也包括军火。这个区域将有单独的围墙。
农业区,包括农产品加工厂、粮仓、兽医站、蔬菜大棚、牲畜圈,带来的橡胶树会暂时划出一块地区进行移栽,另外有沼气池一座。
工业区,各种机械、零件制造和装备工厂。
主城区完全按照功能进行规划区域,居住区与工业区分开,最大程度的考虑了舒适度和安全形性。
重工业区由于污染较大,再考虑到临高以东北风向为主,所以重工业区设置在下风区的文澜河西岸,包括规划中的钢铁厂、化工厂和那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如造纸厂。
在主城区的东门外还将设立一个开放式的商业贸易区,用于与当地土著交换农产品、土特产和小商品。
宏伟的百仞城规划图获得了执委会的一致同意,几乎同时,某些人就开始争夺未来的“长安街”上自己的部门的位置了,当然,实际上几年之内大家都是要合署办公的。
要展开建设,象海滩上那样用船上的辅机来供电已经不现实了。穿越者有多个选择,包括柴油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和太阳能发电站,但是这些东西各有利弊,内陆地区风力有限,风力发电机的功率不过300瓦,除了照明之外几乎没什么用,太阳能的发电量也很有限;出于节约柴油的考虑,柴油发电机只作为应急使用。
最后通过权衡,选择了“锅驼机”这种装备,锅驼机就是用锅炉驮带蒸汽机的动力机械,它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护容易,即能移动又能固定。使用效率高,运行可靠性好,能长时间连续工作。用途又特别广泛,从排涝、灌溉、碾米、磨粉、榨油乃至带动发电机发电或者直接作为各种工业机械的动力均可,从这点来说它很象现代农村的单缸柴油发动机。相比之下,它的劣势是比柴油机笨重得多,但是对穿越者来说笨重不是问题,关键是锅炉很不挑食,从木材、柴草、劣质煤炭什么燃料都能使用,能节约宝贵的柴油。
目前锅驼机即使在柴油机十分普及的情况下依然有一定的市场。穿越前公司一共采购了6台锅驼机,其中2台是捷克产的单胆火管卧式复胀凝气式锅驼机,飞轮速度达1000转分,最大功率500马力,用来带动发电机每小时可发电300度以上。这种锅驼机是固定式的,必需在平整的地面上才能工作,另外4台则是100马力的移动式机组,可以用汽车、拖拉机甚至马匹来进行牵引。
锅驼机虽然对穿越众来说有许多好处,但它每天需要的燃料也很可观,更不用说的锅炉是需要用软水的。从船上给机器运蒸馏水未免太奢侈。如果使用天然水以雨水为最佳,河水也可以凑合,但是最好经过软化处理。
最后便出现了一个很无厘头的画面给这个庞然大物烧开水。这未免有点滑稽,河滩上一字排挖了好多炉灶,把船上带的锅子都卸了下来烧水,火苗熊熊,蒸汽弥漫,一时间无比的壮观。穿越众们又投入到割草伐木的工作中去,各种柴火堆得象小山一样。
当然,大马力锅驼机运转需要硬化的地面――不仅是锅驼机的地基,整个城区都要进行地面硬化工作,特别是即将建设的简易房住宅区和城区的街道。
穿越众虽然还不能烧砖,但是做混凝土却很方便,货轮上的水泥和钢筋是第一批卸载下来的物资,石头在百仞滩要多少有多少――百仞滩在历史上一直是临高的采石场,石头不仅供应县内使用,还销售到临近各县。这里不远本来就有一些石匠的聚落,穿越者登陆后,石匠都吓跑了,但是在百仞滩上还有不少没运走的半成品石料,和混凝土配合使用,硬化地面和修建宿舍效率都高了不少。
完成了锅驼机电站的地面硬化之后,建筑组干脆一鼓作气的把水电项目也开工了,毕竟这样每天烧水喂锅炉不是个事。而且随着执委会的办公部门、住宅区的搬迁和新的工业区建立,用电量马上就会大增。到时候这点电量就不够了。
能源组在能源规划中把百仞滩水电站作为其重点工程,手头准备了电站的全套设计图纸,但是他们与建筑组开会协商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完全按这个方案施工目前力有未逮。
1967年春节过后开工到1968年底建成的百仞滩水电站,拦河坝长94米,高7.5米,还有配套的闸门.、函洞、渠道、渡槽、水管即使在20世纪的临高也是倾全县之力才完成的大工程,从发动机关干部300多人,水电工程人员100多人开始,到全县征调民工几百人,还特意从头咀、黄龙、昆社三个公社调集能挑重担的渔家妇女200多人挑运大石。仅投入劳动力达到6.4万个工日,完成土方5.18万立方米,砌石5110立方米,浇注混凝土630立方米
这些数字对穿越众来说虽然也不能说就一定完成不了,但是好歹现在是要解决有和无的问题,而且“敌人”未必会给他们这么多时间。所以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全套图纸都暂时封存,用的方案是一种简单的渠道引水式发电站,安装一台200kw的发电机。
设计方案是首先在百仞滩九级瀑布的上游开挖了一条引水渠。引水渠的宽度和深度是根据水流和坡度的进行计算的,幸好这些是有现成的数据表可查的,最后确定为引水渠道的规模为底宽1.5米,水深1米。
引水渠将水注入压力前池,这个池子连接着引水渠和压力管。由前室、拦污栅、闸门、进水室、溢水道和排沙口组成。
压力前池是水电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用来沉淀泥沙和拦截漂流杂物,以免进入水轮机造成损坏,在有多台机组的时候还能起到分配水量的作用。此外,它的最主要作用就是调节进入水轮机的水量大小。
当水电站负荷增大,水轮机所需要流量增加的时候,前室的蓄水池可以补充渠道来水不足,以免水位下降造成空气吸入压力水管,降低机组出力;反之,当负载突然减小,或者上游来水过多造成洪水时,渠道中的多余流量可以通过溢水道排出,以免影响建筑物安全。
水渠的闸门则是用来控制流量和截水,设置在压力前池的送水室内,因为是小型的水电站,这个闸门就决定使用了木材来制造。符迪才根据自己在老家时的见闻,推荐使用了一种特殊时期期间推广流行的木制弧形闸,它开启的时候使用滑轮组和手摇木绞车,关闭靠重力矩,结构简单,启闭快捷,使用起来极为方便。
压力水管是建筑者们遇到的一个主要难题,它作为水电站用来造成压力水头驱动水轮机做功的重要部件,不仅要承受水头的压力,还要承受关闭水轮机导叶或者闸门时造成压力水管内水流骤然停止所产生的水锤压力。因此压力水管要有较大的强度,否则容易造成裂管事故。但是现在既然是一座半临时性的小水电站,执委会便不愿意使用混凝土材料,毕竟水泥现在是用一点少一点。而另一选择的陶管性能较差,10米水压下就会破裂,而且这么大的陶瓷件没人做过,在临高当地恐怕也不见得有人会烧制。
符迪才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使用木管。这种木制管道用厚46厘米的木板料拼接成,用铁箍箍紧,它的强度比混凝土管都要好,可在100米以下的水头高度使用,相比之下,混凝土管只能用于50米以下水头。木管保养的好的话,寿命也并不逊色,用上1020年没有问题。
木料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这些天伐木的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虽然缺少干燥设备,邓坤还是造了一个土窑,用枝叶慢熏的方式干燥木材,这种方法效率很低,干燥程度还不一致,不过总算是能提供足够的可用的木材了。
问题是用木板拼接管道并不容易,它有点象箍桶,这门手艺本来就快要失传了,更不用说制造这样大口径的木管道了。还好孙良宇的本行就是3d建模,玛雅、cad什么的都拿手,执委会把他找来帮忙,很快就解决了数据问题。
有了数字,根据图纸的数据,又经过几天摸索,终于拼接出了第一根管道,当然由于伐木队的精度并不能达到图纸精度,做出来的东西还是略有偏差,但是好歹是可以用了。第一根木管长4米,直径0.7米,外用铁箍箍紧,经过简单的加水测试之后发现拼接强度还不够,在制造第二根管子时候又增加了铁箍和木料的厚度。试验合格之后,锯木厂立刻生产了32米的压力木管,其中12米为备用。事实证明这个备份是有必要的,在施工阶段报废了2根。管道之间的接口用水泥砂浆连接封固。压力管之间的支墩和镇墩则用石料加上水泥砂浆固定。
压力管的底部就是发电厂房,它的基座要求比较高,所以不惜工本用了碎石砂浆混凝土,部分用的是采石场里不知用途的各种各样尺寸的石条。
尽管基建组的人以前没造过水电站,不过为农村设计的电站设备有详尽易懂的说明书。一群富于工程经验的人仔细研究,再加上各自对所目睹过的水电站的回忆,搞明白具体的建设方法的不难。开挖土方、沟渠,建造厂房,乃至架设电杆都是驾轻就熟。水渠是土渠,其他建筑物则都使用水泥砂浆石砌。
在某些石质的地段开挖比较费力,但是有空压机和风镐这些工具,也比较容易的克服了。本来执委会还拨给了一些硝氨和煤油,准备必要的时候用炸药施工,不过最后大家还是觉得少用这种大杀器为妙――他们都没有使用炸药的工程经验。
水轮机安装要求则比较高,要测水平,最好是一次性吊装到位,所以用上了汽吊,经过一下午的折腾,终于把水轮机吊装到位。发电机房因为没有砖瓦可用,暂时就先搭建了一个棚子作为遮盖。
工程队冒着细雨清理干净工地上碎石和垃圾,安装好引水渠闸门,最后将取水口的土石完全挖开。弧形木闸门发挥了它的作用,水没有涌入,现在就等混凝土完全干透即可发电。
这座水头20米,水流量每秒两立方米的小水电站,可以为基地提供200kw的电力。当然,未来的水电站肯定是要按照原时空百仞滩电站的规模来的,只不过谁也说不清那是什么时候。
因为即将有二台发电机同时发电,原先简单的拉电线供电的模式就要有所改变。能源组计划建立起新的电网系统。系统是成套采购的,这个电力网将采用110千伏电压高压送电,用电则采用工业380伏和民用220伏,这都是本时空现成的电压标准,也符合他们带来的各种机械设备的用电需求。
电网的输电线路为了安全起见原打算都安装在地下,但是没有合适的耐腐蚀的电缆套管,所以继续采用电线杆架空输电,好在从水电区到主城区的线路全长才100米,完全在视线范围之内。如果有必要,可以用城墙把两个区域之间连接起来,不过暂时还没这个必要。
有了电,接下来的项目是供水系统。文澜河的水质主要是受到上游县城居民区和农田的废水废物的污染,故而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水藻较多,泥沙含量反而很小。对于这样的水质,仅仅依靠传统的泥沙沉淀、消毒的方法是不够的,水藻会带来难闻的臭味,连氯气的味道都掩盖不了,太湖无锡段的蓝藻大爆发的时候,当时自来水厂出厂的水质在理化标准上完全合格,但是臭味却始终不能消除。
在查堪过水文地形后,符迪才决定采取渗滤式取水口――河水通过河边土壤的渗滤再进入到蓄水池,这种形式取到的水通常不受污染,不需要太多的处理。
最简单的模式是挖掘渗滤井。不过考虑到要供应的人口数量多,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用水量也较大。所以采用的是比较复杂一些的渗滤廊道给水系统。
首先在沿河15米的地方,平行着河岸开挖一条集水管沟,集水沟的的开挖深度要低于最低水位线1米,管沟内是由多层不同规格的砂、砾石和小碎石组成的滤床,滤床中间埋设集水管道,这种管道在现代一般是用50100直径的打孔pvc塑料管,田九九没这种pvc塑料管,所以采用了混凝土管,用200圆径的圆木作为内模,用砾石、细纱和水泥混合后现场浇注成型。这种管道不需要太密实,而是要求疏松多孔,管道接口的地方也不用密封――以便到进入集水沟里的地下水能渗透进管道里去。整个管沟用不少于30厚度的泥土进行覆盖。
最后,在管沟的北面尽头,地势最低处,用混凝土砂浆砌石修筑清水井,渗入集水管的清水最终被流淌到这里沉淀。建筑工程组为这个水井做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盖子。沉淀后的清水用泵泵入高架水塔。水塔的基座是用石块和水泥砂浆砌起来的,上面安装了一个从船上拆下来的十吨水箱,水箱外面涂上了一层用作防水防锈的水泥砂浆。水塔外安装有一个臭氧发生器,这个装置用高频电子装置产生臭氧用于杀菌。臭氧杀菌效果并不比氯气差,而且不需要复杂的电解装置和管道,对人体也没有很大危害。在电解食盐装置没有上马前,这个东西能顶很长时间。这样总共修建了三个水塔,三十吨的用水量也算勉强勉强能支持所有人的饮用问题,只是洗澡的话还不能敞开用。
为了防备台风,整个高塔水箱用粗大的船用缆绳牢牢斜拉在地面上。通往主城区的主输水管道是pvc材质的,因为建筑组规模宏大的地下市政暗沟工程还没开工,这条输水管道暂时埋设在浅沟里。
;